心理与教育科学公司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地方小学教育团队需要,培养有情怀、有理念、有方法、能实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教学与教研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公司产品管理能力,能够从事全科教学工作的小学骨干教师。
 员工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达成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师德高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师工作,关爱尊重员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熟悉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愿意扎根一线,投身教育事业,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做员工健康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路人。
 目标2-科学施教:掌握小员工成长发展规律和小学公司产品规律,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人文素质、学科知识和从师素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能够有效开展教育实践,并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目标3-全面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够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胜任班队管理工作,善于打造班级文化,营造健康、良好、全面的氛围和环境,并借助各种活动全方位落实育人任务。
 目标4-合作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能够反思公司产品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公司产品改革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在沟通与合作中实现自己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1.1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2职业道德:了解并认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意识,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理想。
 2.教育情怀
 2.1志愿从教:愿意从事小学教育相关职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了解地方教育的实际需要,具有服务地方教育、扎根一线的积极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关爱员工: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员工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员工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
 3.1基本从师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知识,了解小员工成长发展规律和小学公司产品规律,具备基本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自然与科学知识,以及必需的的艺术欣赏能力,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
 3.2学科教学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以致用;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员工生活实践的联系。
 4.教学能力
 4.1基本的教学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开展公司产品实践所必需的规范的语言和肢体表达技能、书写技能、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等各种教学基本技能。
 4.2初步的教学能力:能够准确分析并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并能依据小员工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各种教学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并能结合小学公司产品的实践,开展初步的教学研究。
 5.班级指导
 5.1德育与班级管理能力: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了解班级组织建设的工作规律和班级管理方法,能够尝试开展班级组织建设。
 5.2活动组织能力:能够制定小员工教育计划,并组织开展有益小员工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活动。
 6.综合育人
 6.1育人意识:了解小员工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树立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意识。
 6.2育人能力:能够培养小员工的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能够发挥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少先队和社团的教育引导作用,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促进小员工全面发展。
 7.学会反思
 7.1具备反思意识:具有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7.2掌握反思方法: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公司产品问题。
 8.沟通合作
 8.1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认识到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团队活动,愿意开展沟通、交流与合作。
 8.2具备沟通合作能力: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具有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观摩互助、协同研究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
 三、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
 教育学。
 (二)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汉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小学班级管理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小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
 (四)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见附表1。
 (五)特色课程 
 见附表2。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2年,弹性修业年限2至4年。
 (二)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学位。
 (三)毕业标准与要求
 修满7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27.5学分,职业发展平台课程4.5学分,创新创业课程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
 五、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见附表3。
 六、各学期时间分配
 见附表4。
 七、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
 见附表5。
 
 
 附表1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 理论学分 | 实践学分 | 总学分 | 占总学分 比例% | 
    
     | 通识教育 平台课程 | 必修课 | 128(+64) | 7 | 1 | 8 | 10.67% | 
    
     | 选修课 | 64 | 4 | 0 | 4 | 5.33% | 
    
     | 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 必修课 | 320 | 17 | 1.5 | 18.5 | 24.67% | 
    
     | 选修课 | 192 | 6 | 3 | 9 | 12.00% | 
    
     | 职业发展 平台课程 | 必修课 | 16 | 1 | 0 | 1 | 1.33% | 
    
     | 选修课 | 64 | 3 | 0.5 | 3.5 | 4.67% | 
    
     | 创新创业 平台课程 | 必修课 | 16(+16) | 1 | 1 | 2 | 2.67% | 
    
     | 选修课 | 64 | 2 | 1 | 3 | 4.00% | 
    
     | 集中实践 教学环节 | 必修课 |  |  | 25 | 25 | 33.33% | 
    
     | 选修课 |  |  | 1 | 1 | 1.33% | 
    
     | 总计 | 864(+80) | 41 | 34 | 75 | 100.00% | 
    
     | 学分比例% |  | 54.67% | 45.33% | 100.00% |  | 
   
  
  
  
 附表2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特色课程设置及简介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单位 | 课程简介 | 
   
    | 其他 | N162503 | 特殊儿童教育 |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 面向小学教育师范类员工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指导残疾儿童随班入学能力的小学教师。 | 
   
    | 教师教育课程 | N142504 | 教师招聘考试课程解读 |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 为员工参加并顺利通过教师编考试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员工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 
  
 
  
 
附表3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课程设置与培养要求
 对应关系矩阵
 
  
   
    
     |   要求 课程     | 师德规范 | 教 育 情 怀 | 保教知识 | 保教能力 | 班 级 指 导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 通 合 作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H | M |  |  |  | M | L |  | 
    
     | 形势与政策5-8 |  | H | M |  |  | M | L |  | 
    
     | 大学英语A-B | L |  |  |  |  |  | M | H | 
    
     | 就业指导 |  | L |  | M | M | H | H | H | 
    
     | 创业基础 | M | M | M | M | L | L | H | H |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 L |  | M |  | L |  |  | 
   
  
  
 
 
 
  
   
    
     | 要求 课程 | 1.师德规范 | 2.教育情怀 | 3.学科素养 | 4.教学能力 | 5.班级指导 | 6.综合育人 | 7.学会反思 | 8.沟通合作 | 
    
     | 1.1 | 1.2 | 2.1 | 2.2 | 3.1 | 3.2 | 4.1 | 4.2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8.1 | 8.2 | 
    
     | 社会实践 | M |  |  |  |  |  |  |  |  |  |  |  |  | M |  | H | 
    
     | 毕业教育 |  | M | H |  |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 |  | H |  | M | H |  |  |  |  |  | M |  |  | H |  | M | 
    
     | 教育实习 |  | H |  | H |  | M | H | H | M | L |  | M |  | M |  | M | 
    
     | 高等数学 |  | M |  | M |  | H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文学 |  |  |  | L |  | H |  | M |  |  |  |  |  |  |  |  | 
    
     | 普通心理学 |  |  |  | M | H |  |  |  |  |  | L |  |  | L |  |  | 
    
     | 教育学概论 |  | M |  | H | H |  |  | M |  |  | M |  |  |  |  |  | 
    
     | 教育心理学 |  |  |  | M | H |  |  | M |  |  |  |  | L | L |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  |  |  | H |  | M |  |  |  |  |  |  |  | M | 
    
     | 中外教育史 |  | L |  | M | H |  |  |  |  |  |  |  |  | M |  |  | 
    
     | 教育哲学 |  | M |  |  | H |  |  |  |  |  |  |  |  | H | L |  | 
    
     | 教师书写技能 | L |  |  |  |  |  | H |  |  |  |  |  |  |  |  |  |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  | H | L |  |  |  |  |  |  |  |  |  |  |  |  |  | 
    
     | 教育研究方法 |  | L |  |  | M |  |  | M |  |  |  |  |  | H |  |  |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 L |  |  |  | M |  | H |  |  |  |  | M |  |  |  |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 L |  |  |  | M |  | H |  |  |  |  | M |  |  |  | 
    
     | 课件设计与制作 | L |  |  |  | M |  | H |  |  |  |  |  |  |  |  |  | 
    
     | 儿童发展心理学 |  |  |  | L | H |  |  | L |  |  | M |  |  |  |  |  | 
    
     | 小学班级管理 |  | M |  | M |  |  |  |  | H |  |  |  |  |  | M |  | 
    
     | 微格教学 |  | M |  | M |  | M |  | H |  |  |  |  |  | M |  | L | 
    
     | 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 | M |  |  | M |  |  |  |  |  |  | H | H |  |  |  | L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设计 |  |  |  |  |  | M |  | H |  |  |  | M |  |  |  | L | 
    
     |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 |  |  |  |  |  | H |  |  |  |  |  |  |  | M |  |  | 
    
     | 现代汉语 |  |  |  |  |  | H |  |  |  |  |  |  |  | M |  | M | 
    
     | 美术基础 |  |  | L |  | H |  |  |  |  |  |  |  |  |  |  |  | 
    
     | 音乐基础 |  |  |  | L | H |  |  |  |  |  |  |  |  |  |  |  | 
    
     | 教育学名著选读 |  |  |  | M | H |  |  |  |  |  | L |  | H |  |  |  | 
    
     |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 |  | L |  |  |  | H |  | H |  |  |  |  |  | M |  |  | 
    
     |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  | L |  |  |  | M |  | H |  |  |  | M |  |  |  | L | 
    
     | 小员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M |  |  | L |  |  |  | H | H |  |  |  |  |  |  |  | 
    
     | 教师礼仪 |  | H | M |  |  |  | M |  |  |  |  |  |  |  |  | L | 
    
     | 特殊儿童教育 |  |  |  | H | M |  |  |  |  |  | M |  |  |  |  | L | 
    
     | 教师招聘考试课程解读 |  | M |  | M | H |  |  |  |  |  |  |  |  | L |  |  | 
    
     | 手语 |  |  |  | M |  |  |  |  |  |  | M |  |  |  |  | H | 
    
     | 学术训练 |  | H |  |  | M |  |  |  |  |  |  |  |  | H |  |  | 
    
     | 行为矫正技术 |  |  |  | M |  |  |  |  | H |  | M | M |  |  |  |  | 
    
     | 小学教育见习 |  | H | M |  |  |  |  | M | L |  | L |  | M |  | L |  | 
    
     | 教育研习 |  | M |  |  |  |  |  | H | L |  | L |  | M |  |  | L | 
    
     | 学年论文 |  | M |  |  | H |  |  |  |  |  |  |  |  | M |  |  | 
   
  
  
  
 备注: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均支撑毕业要求并体现于课程对应的关系矩阵中。在课程与毕业要求交叉格中填写的是课程对实现毕业要求的贡献
 度(用符号表示:“H”表示贡献度大;“M”表示贡献度一般;“L”表示贡献度小;不填表示没有贡献)。
 
 
附表4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各学期时间分配表
 
  
   
    |  
 | 上课 | 复习 考试 | 教育 实习 | 专业 实习 | 军事 训练 | 毕业 论文 | 毕业 教育 | 寒 暑 假 | 总计 | 
   
    | 第 一 学 年 | 第一学期 | 18 | 2 |  |  |  |  |  | 5 | 25 | 
   
    | 第二学期 | 18 | 2 |  |  |  |  |  | 7 | 27 | 
   
    | 第 二 学 年 | 第三学期 | 0 | 2 | 18 |  |  |  |  | 5 | 25 | 
   
    | 第四学期 | 5 | 2 |  |  |  | 12 | 1 | 7 | 27 | 
   
    | 总计 | 41 | 8 | 18 |  |  | 12 | 1 | 24 | 104 | 
  
 
 
附表5
小学教育专业二年制本科(3+2)教学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1.通识教育必修课8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 S1110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 S111009 -S111012 | 形势与政策5-8 | 1 | 16+(48) | 16 |  | 48 | 一 | 1-2 | 1 | 考查 |  | 
  
   | R111020 -R111021 | 大学英语A-B | 4 | 64+(16) | 48 | 16 | 16 | 一 | 1-2 | 2 | 考试 |  | 
  
   | E011001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1 | 16 | 16 |  |  | 一 | 2 | 1 | 考查 |  | 
 
 
 
2.通识教育选修课至少选4学分
 
  
   
    | X012101—X012599 | 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技类、艺术与审美类、创新创业类、运动健康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要求员工至少修满4个学分,非艺术类员工须选修2学分艺术与审美类课程方可毕业;建议文科类员工选修2学分的自然科技类课程,理工科员工选修2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师范生选修2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 | 
  
 
 
 
 
 
 
 
 
 
 
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1.专业教育必修课15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N131501 | ☆教育学概论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教师教育课程 | 
  
   | N131502 | ☆普通心理学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 N131503 | 中外教育史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 
  
   | N131504 | ☆现代汉语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 
  
   | N131505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 N131506 | ☆小学班级管理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教师教育课程 | 
  
   | N131507 | ☆教育心理学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N131508 | ☆微格教学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2.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选12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N132501 | 教师书写技能 | 1 | 32 |  |  | 32 | 一 | 1 | 2 | 考查 |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 
   
    | N132502 | 课件设计与制作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N132503 |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N132504 |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N132505 | 儿童发展心理学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N132506 | 中国古代文学 | 2 | 32 | 32 |  |  | 一 | 1 | 2 | 考试 |  | 
   
    | N132507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 N132508 | 教育哲学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 
   
    | N132509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N132510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 N132511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设计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 N132512 | 教育学名著选读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查 |  | 
   
    | N132513 |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查 |  | 
   
    | N132514 | 小员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查 |  | 
  
 
 
三、职业发展平台课程
1.职业发展必修课1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 Z041002 | 就业指导 | 1 | 16 | 16 |  |  | 一 | 2 | 2 | 考查 |  | 
  
 
 
 
2.职业发展选修课至少选3.5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 N162501 | 教师礼仪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教师教育课程 | 
   
    | N162502 |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N162503 | 特殊儿童教育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试 |  | 
   
    | N162504 | 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 
  
 
 
 
四、创新创业平台课程
1.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 Z041003 | 创业基础 | 2 | 16+(16)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2.创新创业选修课至少选3.5学分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分 | 总 学 时 | 其中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考核 形式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其他 | 
   |
   
    | N142501 | 美术基础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或2 | 2 | 考查 |  | 
   
    | N142502 | 音乐基础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或2 | 2 | 考查 |  | 
   
    | N142503 | 手语 | 1.5 | 32 | 16 |  | 16 | 一 | 1 | 2 | 考查 |  | 
   
    | N142504 | 教师招聘考试课程解读 | 2 | 32 | 32 |  |  | 一 | 2 | 2 | 考查 | 教师教育课程 | 
   
    | N142505 | 行为矫正技术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 
   
    | N142506 | 学术训练 | 1.5 | 32 | 16 |  | 16 | 一 | 2 | 2 | 考查 |  | 
  
 
 
 
 
 
 
五、集中实践环节
1.集中实践必修课25学分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周 数 | 总 学 分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数 | 备注 | 
   |
   |
   
    | Z051004 | 社会实践 | 2 | 0 | 二 | 3 | 2 | 寒暑假 | 
   
    | Z051009 | 毕业教育 | 1 | 1 | 二 | 4 | 1 |  | 
   
    | Z151002 | 毕业设计(论文) | 12 | 6 | 二 | 4 | 12 |  | 
   
    | Z151003 | 教育实习 | 18 | 18 | 二 | 3 | 18 | 教师教育课程 | 
  
 
 
 
2.集中实践选修课至少选1学分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周 数 | 总 学 分 | 建议修读学年 | 开课 学期 | 周数 | 备注 | 
   |
   |
   
    | N152501 | 小学教育见习 | 1 | 1 | 一 | 1-2 学期机动开设 | 1 |  | 
   
    | N152502 | 教育研习 | 1 | 1 | 二 | 3 | 1 |  | 
   
    | N152503 | 学年论文 | 16 | 1 | 一 | 2 | 16 | 不停课 | 
  
 
 
 
备注:1.《形势与政策》每学期第五周开始上课。
2.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课程见每学期选课通知。
3.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在统计时学时不计入总学时,但学分计入总学分,计算占学时、学分比例时做相应处理。
 
 
执  笔  人:  
 
 
专业负责人:
 
 
院     长: